纺织品行业:色差值一般要求在0-2.0之间,具体标准如下:
衬衫:领面、过肩、口袋、明门襟、袖头面与大身色差高于4级,其他部位色差不低于4级(色差值1.7±0.3左右)。
男西装、大衣:袖缝、撘缝色差不低于4级,其他表面部位高于4级,衬布影响造成的色差不低于4级(特殊设计除外);套装中上装与下装的色差不低于4级。
面料出口染色产品中,左中右色差和批内色差的标准要求在4.5级以上。同时色差的评定,也由传统的目光评级转向分光测色仪的测色和鉴定。即由传统的匠人技艺上升为数字量化技术,颜色的传递开始由实物色扳向数字化过渡到仪器的对色为CMC、DE值控制在0.6以内,批内色差是0.9以内。而且对色光源亦从普通的办公室灯光D65、CWF、TL84、D75发展到U3O、HORIZON、INCA等灯光光源对色,并且由一灯对色增加到两灯,叁灯分别对色而要求色光不变。
染色制品所得色泽深浅不一,色光有差别。
1. 同批色差:同批产品中,一个色号的产品箱与箱之间、件与件之间、包与包之间、匹与匹之间、缸与缸之间有色差。
2. 同匹色差:同匹产品中的左、中、右色差(包括深浅边)最常见到的色差,按照色差排料可稍微调整色差的效果,但不能彻底根除色差;一卷面料前后色差,排料一般经向在2米内调整;正反面色差;
3. 不合色样:包括样本与产品的色差, 成交小样与产品的色差。色差是染整厂常见疵病和多发性疵病之一,严重影响染色成品的质量。
1.染料在织物上先期分布不均匀
染料在固着之前,如果在织物各部位上分布不匀,固色后必然形成色差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:
织物因素:由于纤维性能不同或前处理退、煮、漂、丝不够匀透,使染前半制品渗透性不匀而引起对染料吸收程度的差异。吸液因素:由于机械结构上的原因或操作不当,使织物各部位的带液率不一致,因而造成色差。轧辊压力不匀、加入染化料不匀等都会使织物吸收染料不匀。
预烘因素:在浸轧染液后预烘时,由于烘燥的速率和程度不一致,引起染料发生不同程度的泳移,使染料在织物上分布不匀。
2.染料在织物上固着程度不同
尽管染料在织物上先期分布是均匀的,但在固着过程中,如果条件控制不当(如温度、时间、染化料浓度等),使织物上某些部位的染料没有得到充分固色,在后处理皂洗时即被去除,从而产生色差。
3染料色光发生变异
这种差异不是由于织物上染料分布不均匀造成的,而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织物上的部分染料的色光发生变化,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:
染前因素:半制品的白度不匀或pH值有较大差异,在染色后往往造成色光差异。 染色因素:例如分散染料热溶温度过高,使某些染料的色光变得萎暗;还原染料的过度还原,也会使色光有差异。 染后因素:在后整理过程中,如树脂整理、高温拉幅以及织物上PH值的不同等,都会引起染料色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。
皂洗:如皂洗不充分,会使发色不充足,色光不准。